文珠学术 | 中文系(珠海)顺利举办“跨域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再出发” 工作坊

Body

2023年11月11日至12日,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顺利举办了“跨域与世界:华文文学再出发”工作坊。来自海内外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师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齐聚中大,共享学术盛宴。
为呼应“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发展战略,戮力打造“华文文学及文化研究平台”,本次工作坊着眼于华文文学“跨域”与“世界”的学科性质,不仅强调华文文学书写主体、学科建制、情感结构、知识管理、方法范式等方面的转化嬗变,更注重华文文学与“世界”同构共生的互动样态,并从中探讨华文文学及其研究“再出发”的可能性。工作坊分为开幕式与主旨发言、圆桌讨论、主题发言、研究生会专场、闭幕式五个环节。
一、开幕式与主旨发言
11日上午8时30分
开幕式在海琴六号A631室举行。
首先,中文系(珠海)系主任朱崇科教授对与会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介绍了中文系(珠海)的创办历史与办学理念,强调我系致力于扎根中国大地,接轨国际视野的立场与眼光。基于本次工作坊“跨域与世界”的主题,朱崇科教授期待本次工作坊能够保持问题意识的尖锐性,在友好的学术交流中促进思想的碰撞。
随后,马来西亚南方大学中华语言文化学院院长王润华教授作主旨发言。王教授分享了自己对新马华文文学发展版图的思考。他认为,大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专业知识的传授,还需要提供各种服务、承担社会责任,并连结世界华文,提倡中华文化在海外。因此,华文文学学科的设立便显得尤为重要。
王教授继而指出,受中国文学革命与“五四”运动影响,新加坡华人认为有必要发展具有中西文学风格的本土写作,并将其称为“南洋华文文学”。20世纪30年代,由于建立了与马来人平等的公民权,本地出生的华人作家呼吁进一步在文学作品中发展民族认同,于是诞生了“马来亚华文文学”的名称。而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相继独立后,新加坡华文文学与马来亚(或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往往被视为一个整体,称为“马来西亚华文文学”。该阶段的华文文学作品不仅汲取了多国的文学传统与技巧,还将视野扩大到本土语言团体的生活及其周边,这并非中国大陆文学的简单图解,也有别于一般的外国文学。
王教授认为,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文学正是通过本土文本的建构才得以诞生的,它捕捉到了本土经验的精华和文化的细微差异,是本土意识增强的产物。为此,从事新马华文文学研究的学者,需要对当地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以探究中国文学传统和遗产如何在本土经验的视角下,得以被修改和“驯化”(domesticated)。
主旨发言后,线下与会学者、学生于海琴六号院系楼前合影留念。
二、圆桌讨论
11日上午
两场圆桌讨论于A631室开展,并由中文系(珠海)胡星灿副研究员主持。圆桌讨论采取轮流发言形式,每位发言人发言十分钟,并预留二十分钟展开自由讨论。
圆桌讨论第一场中,新加坡学者南治国老师考察了华人曾锦文将《三国演义》翻译为马来文的动机与过程,以呈现中国通俗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样态;广西大学文学院赵牧教授以黄锦树的《落雨的小镇》为例,认为黄锦树在“文本互涉”中将中国台湾地区的历史文化场域作为南洋镜像,既企图建构“第三世界”边缘族群在地感,也表达了自身旅台经验中的“后殖民”迷思。
广东金融学院贾颖妮教授分析了“五一三”种族冲突事件后东马和西马作家中的跨族群书写,并认为相较于西马,1980年代东马的跨族群书写更集中地反省了华人自身存在的问题;暨南大学文学院龙扬志副教授探究了文学体制机制对马华新生代作家崛起的影响,并认为中国台湾地区和马来西亚的文学奖促使他们使用创新的写作技法进行族群身份的建构书写。随后,在场嘉宾对与会论文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淡莹老师分享了有关“星座诗社”的相关内容。
第二场圆桌讨论中,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余夏云教授探究了杜博尼和雷金庆在文学史写作中的“世纪”概念,认为二人关注读者问题,畅想了“中国读者”适应文本复杂性、参与跨文化实践的可能;暨南大学文学院池雷鸣副教授反思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语言国别问题,主张将华侨外语写作纳入其中,重视华侨外语文学中所蕴含的文化间性与世界性的“海外”视角。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周毅副教授认为虹影将自己的小说放置在消费社会语境下,并在身体消费、历史消费以及包装与炒作等方面为作品赋予了商品化倾向;台湾大学张康文博士(线上形式)以晚清澳洲文言小说《多妻毒》中的侨民文学面貌和在地经验书写为分析对象,展现了华文文学与晚清文学相结合的可能性;马来西亚南方大学学院图书馆许通元馆长(线上形式)综合了有关梁园的研究资料,将梁园的小说放置在马华文学史中进行分析,重新诠释了这位作家的经典地位。讨论环节,与会学者就文献资料搜集、海外侨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三、主题发言
11日下午
工作坊于A631室继续开展主题发言与评议。第三场讨论主题为“‘后战争时代’的华文文学研究”,由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胡星灿副研究员主持。
新加坡新跃社科大学的张森林客座讲师(线上形式)从中南半岛的战火余温和朝鲜半岛的剑拔弩张这两个角度分析了新华文学中的反战意识;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萧雯佳高级讲师(线上形式)以南洋书写在中国“诞生”的时空语境为重点探讨了跨界的南洋书写中陈残云和司马文森的“反殖民话语”与侨界关怀;广东财经大学湾区影视产业学院杨森讲师以病态都市为主题,从城市异化下的疾病隐喻和医疗体制的规训与转变两个主要方面讨论了香港文学中的疾病书写。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周之涵讲师分享了1970年代北美保钓运动中的影像对于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呈现并梳理了其对今天国家形象输出的借鉴价值;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彭贵昌讲师通过对流军的抗战小说详细分析以重塑南洋抗战史中的华人形象,并强调东南亚华人的在地合法性;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赵颖秋副研究员以“全国文联赴朝创作组”的文艺创作为例,指出当前对创作组研究的不完整性并从内和外的辩证角度分享了国外战场中的社会主义写作探索。
评议人赵牧教授对六篇论文表示肯定并进行细致的点评。他与六位发言人就研究涉及的相关话题展开了热烈而友好的探讨与交流,并对六位发言人分享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有益补充。
茶歇时段,老师们在休息之余也进行着热烈的讨论。
第四场讨论主题为“‘世界中’的中国”,由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赵颖秋副研究员主持。
云南大学文学院马峰老师(线上形式)从福建的原乡叙事、香港的求学叙事和中菲的比较叙事三个阶段讨论了菲律宾华人女作家施柳莺的中国叙事;河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王炳欣讲师以移民作家薛忆沩的深圳书写为例,将其视为想象中国、展望世界的“窗口”和中国“世俗空间”的代表,并探讨了其中蕴含的“世俗中国”的生存透视和情感浓缩;上海政法学院的李丛朔老师从后殖民和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在凌叔华与伍尔夫的交往及比较中探讨世界文学中华裔女性的积极作用以及其和东方主义的交织。
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靳一凡博士后通过比较阅读《恋人版中英词典》和《恋人絮语》,分享当代华人女作家郭小橹实验写作中的反霸权文学实践;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霍超群讲师从跨区域实践维度分析澳门现代主义诗歌运动和其诗学观念的形成,指出存异的诗歌风格上,诗社同人有着共同的文学理想;北京大学中文系黄秋华博士分享了“香港批评”中有关沈从文的评价批判,并以此联系到1940年代后期文坛的发展状况;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李礼博士将“世界”作为一种方法,讨论王德威《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跨域流动的文学史观和“微物”史观。
评议人贾颖妮教授对七位发言人的报告表示赞赏意见的同时,也细致地对每一篇论文进行点评,尤其对发言人的研究角度和研究切入点的创新表示肯定。
第五场讨论主题为“‘陆地’与‘海洋’”,由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冷继颖博士主持。
汕头大学图书馆庄园副研究员(线上形式)选择对作家陈继明的长篇小说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以侨批的一系列仿写为线索兼及分析书中的死亡意象探寻作家的写作诚心;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彭剑讲师以许云樵先生的音韵和语言学研究专著《南洋话语俚俗辞典》为切入点,通过语言形式对南洋图景和华人文化认知进行分析,感受华文文学的离散和回归的双向互动;暨南大学的赖秀俞老师围绕钟怡雯多年散文创作经验,考察其中离散书写所涉及的文化语境、历史渊源和精神诉求,试图回应记忆、离散和认同三者之间的关系。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周启宇博士将关注的焦点置于印尼女作家阿尤·乌塔米笔下的“九三零”事件那印尼民族的创伤构建的新颖视角,体悟改革时代印尼社会对历史创伤的回顾与审视;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的奚炜轩博士以刘呐鸥与钟理和为论述中心,重新审视这批中国台湾籍文化人的祖国认知与文化实践,探讨他们对祖国大陆的期待与实践旅居体验之间的落差张力以及他们在大陆的文化产业中选择的文化实践姿态、受到的思潮影响。
评议人余夏云教授对五篇论文的独特视角与观点表示肯定并进行细致的点评。他对马华文学的戏谑闹剧的研究思考提出展望,对记忆的完整延续进行了思考。王润华教授对我系的国际化视野进行了肯定,并对五位发言人分享的研究成果进行有益的指正和补充,对研究的深入提出建议。朱崇科教授对“离散”概念进行讨论,并对余夏云教授的评议进行了肯定。南治国老师则提出,海外文人写作是基于文化原乡和面对异质文化的个体离骚的思考。最后,胡星灿副研究员与奚炜轩同学进行了概念区分厘清问题的讨论。
四、研究生专场
第六场讨论“研究生专场”(A)于A631室举行,由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靳一凡博士后主持。
中山大学张灵馨同学通过研究陈映真1980后与新海文艺副刊以及一些文学研究的联系,将焦点聚于陈映真是如何将他将马华文学、涉华文学以及第三世界文学三位一体连接起来的;中山大学冷继颖同学通过对于《饥饿的女儿》小说所呈现出另一种另类的身体书写,讨论身体和现代性之间可能存在的一种关联,探究身体现代性;中山大学刘平同学通过对于王任叔的笔名检索考证其抗战时期佚文,预示了王任叔的巨大研究空间。
西南交通大学吴德斌同学以古银霞为批评视点,从“盲女”、“欲女”、“神女”三个层面分析该人物的多重构造及其寓言性意义,并探求作者对马华文学穿透母题的超越;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田稼秾同学通过马华文学进程的描述谈论现实主义创作的局限,以及现代主义介入文坛后带给现实主义的冲击与创作上的再出发;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肖静薇同学通过纪录片《日曜日式散步者》揭示的风车诗社的时代线索与历史脉络来关照中国台湾地区的历史文化、理解风车诗社的意义,对“跨域”与“前卫”背后的涵义进行辨析。
随后,评议人云南大学文学院的马峰老师(线上形式)对六位同学的发言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王润华教授进一步提出,文学始终是能够影响社会的信念。他还对中国台湾地区的历史与当下文学重视开拓新资料进行了一些阐发。
第六场“研究生专场”(B)于A698室举行,由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胡星灿副研究员主持。
云南大学马钰清同学立足《鲁迅在东南亚》一书,从作为“文化符号”的鲁迅、作为“文学创作导师”的鲁迅和“去边缘化”的鲁迅及华文文学三点切入,讨论鲁迅在东南亚地区身份与定义的复杂内涵;云南大学张浬源同学则探究孙爱玲小说作品中“中国叙事”的具体体现和叙述功能,并由该类书写现象延伸至文学学科普遍意义,观测华人笔下的中国形象和文化记忆沉淀。
中山大学聂麒冰同学通过分析郭沫若《一只手》、徐訏《盲恋》和董启章《聪明世界》中的“盲人复明”故事,探讨基督教如何改写儒家的伦理道德传奇以及如何遭遇现当代的中国社会现实;闽南师范大学覃泓燊同学(线上形式)梳理温瑞安之《布衣神相》中的儒、道与阴阳学哲理因素,并剖析主角人物“李布衣”形象中所蕴含的儒家“顺应天命”、道家“无为而为”及阴阳家“天人感应”等中心思维。
在评议环节中,评议人南治国老师肯定了四位同学的课题研究价值,向马钰清同学就“如何深入东南亚鲁迅学研究”这一问题,提出“跨语言和跨界”方向的思考,并建议他对鲁迅在东南亚相关资料的进一步挖掘和整理;对张浬源同学提出跳出传统文本解析的框架、从更新视角研究华人文学的建议;与聂麒冰同学讨论了《荷马史诗》中盲人形象的塑造,并就盲人“启蒙”与鲁迅“铁屋论”展开联想;并与覃泓燊同学交流了《易经》的相关问题。胡星灿副研究员则建议发言同学可以对研究所涉及的理论概念做更细化、更深层次的呈现。
五、闭幕式
最后,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系主任朱崇科教授对本次“跨域与世界:华文文学再出发”工作坊作了观察报告与总结。
朱教授对现场报告提出了肯定与批评,对华文文学的学科发展提出了展望。首先,本次活动报告具有两大特点——“新”与“宏”。“新”为新材料、新观点、新视角,“宏”为以小见大的呈现、关注大命运、大范围。其次,与会研究生的报告也可以在资料支撑,问题意识、对象文化感受、情感结构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此外,他还对华文文学的学科处境进行分析,期待吾辈学人继续学习既有成果、加强沟通交流。最后,朱教授对来自五湖四海的老师与同学们表示真挚感谢,诚邀各位学者与本学系在未来继续保持密切的学术探讨和长远的交流,并提出共同打造可以反哺主流文学的华文文学学科的伟大愿景。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始终坚持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发展战略语境中,戮力打造跨区域、跨学科、跨文化的华文文学研究平台和国内外学术重镇,立足时代、放眼全球,致力于搭建华文文学及文化研究大平台,供海内外优秀学者畅谈学问之道、共促学科发展。在各位与会学者、同学的支持下,本次华文文学研究工作坊就此圆满落幕。